留学生经验谈:挑战建筑专业

2011-04-06


英国大学的建筑专业近年来颇受一些中国学生的青睐。与此同时,建筑专业一向被认为“辛苦”,令有些人望而却步。

刘秉衡(Benson Lau)老师目前是英国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工程系建筑研究所环保建筑硕士专业的课程主任。

刘老师1990年代中期从香港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系主任的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多。随后来到英国,攻读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建筑专业。

他介绍,香港大学的学制跟英国基本相同,如果留在香港大学继续读,那么两年后就可以拿到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第二阶段的课程,即建筑学硕士(MArch)。

刘老师当时想学一些比较专门的建筑技术,而亚洲大学提供的建筑学位的重点都在建筑设计方面,没有专门的方向。

当时伦敦大学学院有一个有吸引力的专业方向,而且可以在第一年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硕士学位,第二年攻读RIBA第二阶段的最后一年,所以他就选择来这里读书。

他解释,当时作为海外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这种专业设置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经过两次严格的面试,又由于在香港大学打下的扎实基本功,才顺利完成了学业。

就业挑战

那么,毕业之后是如何找到工作的?

刘老师回忆,1990年代中期毕业,工作机会还是很多的。他的感触是,虽然时机比较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的。

毕业后去欧洲看建筑一段时间之后,他才投入到找工作中,所以剩下的机会已经少了很多。他抓住所知道的所有机会,甚至向不再招聘的公司投简历。

在机会不太多的情况下,刘老师广泛撒网,因为“即使一些公司不再招人,如果看到你的简历,发现你有一些优势,面试的机会还是有的”。

在投出25份简历后,他收到10多个回复,最后参加了5个面试。

作为外国人,语言一向是个问题。虽然他在香港大学是全英文授课,但是仍然跟本地学生有差距。也正因此,刘老师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刻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刘老师感到,在面试的时候,如果不能完全理解问题,也就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阻碍了面试结果。在几次面试之后,他成功被一家公司录用。

简历的重要性

刘老师认为,写好个人简历(CV)至关重要,首先要认真对待,而外国学生往往用已有的经验来面对新的挑战。

现在,刘老师作为课程主任,帮助很多自己的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把简历重视起来。

他说,简历有一定的格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也要针对所申请的职位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一味地把中学成绩等等细节都罗列出来。

刘老师认为,学生需要突现跟所申请职位相关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突出优势,这样才会令潜在的雇主对一份简历有信心。

他同时提醒大家,简历也不要写得太夸张,因为这样的话,面试的时候如果被问起,就会出现回答不出或者错误的状况,导致丢失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