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学生“打酱油”看客思维须转变

2010-12-07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许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姿态,但是“看客”文化却无助华人留学生在英国社会更好立足、争取自身权益。

在刚刚过去的两周里,为抗议政府提高大学学费上限至九千镑,英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大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参与其中,希望以此给国会议员施压,阻止涨学费法案在国会中获得多数票通过。这则新闻在华人留学生论坛上几乎都是“云淡风轻”地点过,很多是贴图给网友围观,而应者也寥寥无几。对于每年学费是英国同学三倍以上、动辄上万英镑的中国留学生,英国人涨学费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有的表示“收费标准拉近,心理上更平衡”。

统计显示,英国大学对非欧盟学生的收费标准逐年见涨,少则几十镑,多则上百甚至近千镑,即便如此,来读书的国际学生却并不见少。

“我们都知道英国同学最近闹游行,因为政府涨了他们的学费;留学生本来就要比他们多交钱,而且钱也都交了,所以没太关心这个事情。”今年刚来英国读硕士的小林说。因近期忙于学业,她也是上网看新闻才知道“英国同学闹得天翻地覆”。“我父母还专门打电话来,说英国学生最近闹得厉害,要我少出门,不要参加什么游行,留下不良记录就完了。”

英国事务“打酱油”

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和小林持类似想法的人普遍存在,这也是留学生张宇怀最头疼的事情。2005年还是大一新生的张宇怀参加北爱尔兰女王大学的学生会竞选,以高票当选“国际学生官员”(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r),又进而入选英国国际学生委员会(Council for UK International Students),担任全国秘书长(National Secretary)。

这一年恰逢英国政府大幅上调国际学生的续签费。张宇怀认为有必要发动国际学生签名反对英国政府的这一政策。他召集国际学生委员会的成员在伯明翰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商量好签名请愿活动的方案,之后分头行动,发动国际学生签名抗议。尽管张宇怀磨破了嘴皮子,在校报上发表文章,但愿意签名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屈指可数。“他们对政府上涨续签费很不满,却不愿意把不满表达出来,有人宁愿在家打游戏上网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参加这样的活动。”结果这个抗议活动无疾而终,张宇怀觉得很惭愧和无奈。他说:“很多同学的潜意识中会有这样的想法——政府已经说了的事情,我们怎么反对都很难改变。还有些同学怕签名会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后果。”

为什么中国学生对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情持“打酱油”的态度,初中时就到英国读书的网友“伦敦的熊”认为,她认识的很多中国同学都不知道怎么说“No”,即便心里不愿意也还是会去办。她说:“有人办签证被拒,也不上诉,就直接打包回家;涨学费也是一样,英国人给自己的公民涨学费,难道国际学生就不会涨吗?但就算真的涨了,他们也会说反正我已经交了钱,明年涨学费跟我没关系,我也不会为明年的学生去跟政府抗议。”

英国华人参政计划(BC Project)的活动家胡沛成在接受《英中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在华人社区发动过很多请愿示威活动,现实的情况是如果法令对某些人会造成特别的影响,那这个群体就比较好发动,他们愿意站出来说话。如果说短期没有影响,但是长期有影响的,效果也会差很多。很多人觉得对自己没有影响的事情没必要参与。”他认为很多留学生不是不关心公共事务,主要原因还是抽不出时间,因为来英国留学首先要保证的是学业,“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上课吃饭睡觉,还要花点时间关注国内新闻,给家人打打电话,实际上留给关注英国事务的时间是很少的。”

知情才有激情

张宇怀认为,中国留学生也不乏参与的热情,尤其是事关民族国家的时候,动员工作就“特别顺利”。

2008年4月,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到伦敦,当时英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了“声援伦敦圣火”的活动,得以助阵奥运圣火传递未受任何干扰。

他说:“我觉得同学们出国在外,国家和民族观念都更强,所以对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反而关注度低了。不能说他们参加这个活动不参加那个活动就是对或错的,这都是个人的选择。”胡沛成认为,一个活动的召集支持者是否成功,一方面是公众的个人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组织者如何把活动背景和目的清楚而明白地传递出去。

“比如圣火传递,中国和英国的媒体都报道很多,大家对事件的背景比较了解,所以很多留学生会自发地去参与这个活动,有人召集响应者也很多。但涉及到英国法律、政策这样比较复杂的事情,即使跟他们关系很大,因为很难弄明白,所以参与程度不是很高。”


文章来源: 精品出国留学     专题推荐: 精品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