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专业硕士 > 艺术硕士

2012年艺术硕士·戏曲:地方曲种介绍之灶戏

编辑:sx_weizc

2012-12-06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了考试的具体内容,希望可以给考生提供帮助

2012年艺术硕士·戏曲:地方曲种介绍之灶戏

在河南省,有一种与春节习俗相关的戏种,这个戏种不仅是中国独有的剧种,而且其剧目《郭丁香》则是汉民族可以与《阿诗玛》《格萨尔王传》等相媲美的代表性长篇叙事诗。

在信阳一带流传甚广。

廖主席介绍说,固始灶戏,俗称“锅台戏”,又名“丁香戏”。据目前已有的资料看,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民间剧种。最早流行于固始县东乡与东北乡的罗集、蒋集等地。到了清末民国年间,达到鼎盛,先后流行于商城、潢川、淮滨以及安徽的霍邱、阜南等广大乡村。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固始县农村还时有演出。此后,灶戏便逐渐消失。如今,灶戏的知情者已寥寥无几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灶戏这种地方小剧种难入正史,现有的各种典籍均未见记载。但据民间故事传说,灶戏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已经产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固始县至今还流传着“柳员外招亲”的故事:咸丰六年,沿淮大旱百日,稻禾枯焦,眼睁睁看着清清泉水流去,但没有水车,不能提水浇灌庄稼。柳员外愁得日不能食,夜不能寐。一天,有个叫杨二能的年轻木匠突然登门,他自称手艺高强,一天能做好一架龙骨水车。柳员外将信将疑把小木匠留下来。结果,这杨二能不但一天做好一架水车,晚上还在员外家唱起动听的灶戏。自此,每晚干完木工活,杨二能就唱灶戏《郭丁香》。员外老两口和小姐玉叶听得如痴如醉。于是,员外满心欢喜招他为婿。至今,当地还有“不怕门台高,只要会唱灶”的谚语。这要算是灶戏产生的最早传说了。此外,从师承关系上推断,灶戏的产生也在咸丰年间。例如小张三班五世传人,现年近80岁的灶戏老艺人孙雨龙,从他上溯到小张三的盛年时期,大致是在咸丰年间开班唱戏的。

命名来自灶王爷

灶戏是以其主要传统剧目命名的,灶戏的主要传统剧目是《郭丁香》。据民间传说,郭丁香是灶王爷张万良的妻子,郭丁香当然就是灶王奶奶了。而以表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爱情纠葛的戏,便叫灶戏。

祭灶习俗,实际是楚人拜火习俗的延续和具体化。黄帝六代孙祝融是最先开发楚地的先祖之一,祝融官封“火正”,古代先民把他尊为能光融天下的火神,并兼司灶神之职。灶神的传说经历代演绎,到明末清初,民间便把张万良扶上灶王爷的位子。而灶戏是由说唱形式的“灶书”发展而来。“灶书”在民间叫“唱灶”,其主要曲目也是《郭丁香》。该曲目没有唱本,全凭木匠艺人代代相传,民众之间口传心授,代代不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固始县文化工作者曹家振、彭华厚、李海华等人把这些民间流传的唱词进行搜集整理后,发表在《民间文学》上,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说,谁说汉民族没有长篇叙事,《郭丁香》应该和《阿诗玛》《格萨尔王传》一样都是长篇叙事诗。但《郭丁香》应该是汉民族的长篇叙事诗。

早先的唱灶,同样也是由木匠艺人演唱。每天工罢,在东家厅堂或院落,招来东家老小和亲邻妇孺,演唱者手拿一对弹性很好的软竹棍,我们称它竹鞭,击打倒扣的柳条笆斗就唱起来。由于唱词中塑造了郭丁香朴实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深受民众喜爱,可以说是百听不厌。

随着各种说唱艺术的不断创新提高,灶戏也由过去的独唱发展到对唱与合唱,后来还有了角色分工。这时,简单的灶戏剧本也随之产生(但基本还按口语传唱本演唱),并有了简单的舞美、服装和道具等。其戏剧化元素越来越丰富,进而形成了后来的灶戏。

独特的匠艺合一艺术

艺随匠兴,匠随艺旺,灶戏的这种匠艺共生共荣的搭班形式,在戏班组织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木匠班和灶戏班二者集于一班,匠人和艺人集于一身,人生戏剧,戏剧人生,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是艺术的主人。这就是灶戏久演不衰的原因所在。

灶戏的兴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有其经济原因。在清康、乾盛世,固始虽地域封闭,但生产相对发展起来了,农村“五匠”慢慢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变为手工业者。生产的发展带来生活的安定,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渐旺盛起来。所以,到了咸丰年间,灶戏应运而生。由于灶戏主要由木匠创作演唱,当时社会上对木匠这个职业很看重,而木工行业的道德要求也严格。据老艺人刘玉武、朱兰亭回忆,在他们师爷一代,社会上形成了主人柬请木匠做活,先问演艺后问手艺的风气。木匠为了生计,除了不断提高木工手艺外,还要努力研磨演唱技艺。因此,在固始便形成了不少有名望的木工团体的灶戏班子。他们互相比手艺,比演艺,对灶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定的剧目和观众

百多年来,灶戏剧本没有加工整理形成文字,为木匠口头创作,经过长期实践完善,到20世纪80年代收集统计,尚有保留剧目31个。其中大戏有《郭丁香》《柳迎春》《三皇姑出嫁》等,小戏有《打长工》《劝八行》《秋胡戏妻》等。灶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以当地民歌小调和当地流行的“花篮戏”“倒七戏”“端公戏”的声韵和板式为主。形式上也较原始,一人领唱,众人拖腔。灶戏的行当也较简单,分两类,即生郎(生角)和妈角(旦角)。所以唱腔分类也相对简单,大致3种,即喜调、怨调、寒腔。其唱腔特点主要是叙事性较强,抒情性较强,感情表达细腻。

灶戏的观众,客观上是不自觉地以农村广大妇女为主,所以也把灶戏称为“锅台戏”。“灶书”中主人公郭丁香美丽、善良、勤劳、朴实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成为妇女的美好典范和理想追求。而那时广大农村妇女,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她们渴望恋爱自由婚姻美满,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加之灶戏唱词口语化、生活化、乡土化,木工艺术家们对生活十分熟悉,表演情真意切,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郭丁香艺术形象因此为广大妇女和农民所钟爱,所传颂,所传唱。

开始对灶戏排演性抢救

在灶戏的发源地固始,灶戏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它在中青年一代人中的影响已逐渐消退。如何让这朵艺术奇葩继续绽放,固始县文化部门从排演剧目开始了对灶戏的民间艺术抢救。

县文化局编排了《郭丁香出嫁》折子戏。作为一支稀有剧种,灶戏几十年来第一次登上舞台,目前该剧的主要演员都已过不惑之年。《郭丁香出嫁》是《郭丁香》其中的一折,主要讲述的是张万良娶郭丁香的前后经过。该剧在唱腔中融合了当地花篮戏、倒七戏、端公戏、大鼓书的声韵,并且还有豫南民歌的风韵,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唱词诙谐幽默、腔调婉转甜润、情节曲折感人,特别是在出嫁一场戏中,融入了许多民间婚俗的元素,让人不仅在欣赏唱腔的同时,对豫东南地区民间婚庆礼仪有诸多了解。撒轿子门、过状元桥、抢红花生、穿三寸绣鞋等一整套风俗礼节都在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推荐:

 

精品学习网     精品学习网考研

标签:艺术硕士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